“人的五臟六腑就是神志的先天環境,先天環境不僅生成神志,而且影響神志的判斷和造成性格的差異,《黃帝內經》說:心主神明,主喜,肝藏魂,主怒,肺藏魄,主憂悲,脾藏意,主思,腎藏志,主恐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這五大類神志,主宰不同,就比如說心中的神明,像君主一樣主宰著五臟之中其他的神志,但同時也受到其他臟腑神志的影響。
1、心和小腸:主火,心為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,這個神明主人類的生命現象,所以心在神志上代表一個人的神明,也就是精氣神,在情緒上代表人的喜樂憂愁狀況,喜樂無極,超過正常限度,就可導致心的病變暴喜傷心,使心氣渙散,神不守舍,出現乏力、懈怠、注意力不集中,乃至心悸、失神,甚至狂亂等
2、肝膽:主木,甲膽乙肝,肝代表了人類的謀略思考力,膽呢代表人類的決斷,也就是能不能拿定主意,在情緒上主驚恐;膽主決斷,肝膽相互依附,互為表里,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所以肝膽的相互協調,共同調節著精神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。臨床上常見膽氣不足之人,多易驚善恐,遇事不決等
3、脾胃:主土,脾主憂思,而胃呢主人類的埋怨,思慮太過,則可導致氣結于中,脾氣郁結等思發于脾而成于心,思慮太過,不但傷脾,也可傷心血,使心血虛弱,神失所養,而致心悸、怔忡、失眠、健忘、多夢
4、肺和大腸:主金,肺主悲傷,大腸代表人類的條理性,也就人類的行為規范性和思考的條理性,都是由我們大腸來管,肺氣不足則氣弱消減,氣短胸悶、精神萎靡不振和懶惰等
5、腎和膀胱,主水,腎在神志上主一個人的志向(也與記憶力有感),在情緒上主人類的恐懼,腎傷精衰,則現恐懼、健忘,膽怯、懼怕的心理作用,長期恐懼或突然意外驚恐,皆能導致腎氣受損
學過中醫的朋友都知道,五臟的相互之間存在一種制約關系,這種制約關系指的就是五行的生克制化的關系,而五臟就處在這種相生相克的制約關系之中。五行的制約關系處在平衡狀態中,人的生存狀態就是好的,健康的。五行的制約關系處在不平衡狀態,人就容易生病。